2012年1月11日星期三

鸿门宴- 棋局

人生如棋局,未到最后一步都不知道谁胜谁负。

那天看完鸿门宴,这句话就在脑海里浮现了。

鸿门宴

整体上的故事和历史是有点出入,但是如果不把这部电影当做历史来看待的话,里面情节的安排和剧情是蛮引人深思的,是一部不错的电影。

电影情节围绕着刘邦偷偷占领了咸阳后开始,那时候项羽拥有最强大的兵力,为了不负任何一兵一卒而取得咸阳,所以就伏下了鸿门宴邀请刘邦出席,要在席内解决掉刘邦。

而故事就围着刘邦在这张战争里如何生存而开始。

落子

落子无回手,棋如人生

人生就好像下棋一样,每一步都是在计划着,你永远都无法预知到对方所将下的那一步棋子,而我们所能做的就是尽量的预测对方的下一步棋,从而知道了他的目的再加以反击。

在鸿门宴上,张良和亚父(项羽的军师)一共下了五盘棋,当场输掉了四盘,但是最后一盘亚父却猜不透张良的用心而破解不了。

但是在我的眼中,前面的四盘输棋其实都是张良为了让亚父轻敌而特地输给亚父以换取他的轻敌。

最错的旗

输掉了四盘棋,刘邦的手下全被项羽给收拾掉,项羽为了让张良对刘邦死心,就命令刘邦杀掉张良来换取其他人的性命。

当然在最后,项羽就格掉了刘邦刺向张良的剑来换取张良的好感。

在刘邦拿着剑要刺向张良的时候,张良对着刘邦说:你这一剑是最错的棋啊,这句话听起来好像对刘邦说,但是其实应该是对项羽说的。

他的这一句命令就注定了他的败北。

过后张良加入了项羽的手下,就使了离间计让亚父和项羽之间出现了问题,从而让项羽舍弃了亚父。

下的太重

失去了亚父的项羽就好比断了一支羽翼,失去了方向的雄师被收拾都是迟早的事。

张良在戏里仁慈的角色就注定了他不能成为站到最后的胜利者。

亚父颠倒破落的最后生涯,张良去探望他的时候很内疚的对亚父说了对不起,这步棋,我下的太重了。

但是张良忽略了身为一个棋手对于最后胜利的执着,亚父表面上是原谅和接受了现实,但是却同时给张良伏下了一个轻敌的种子,让张良在最后也尝试到了他所受的伤害。

只能这样下

完美的最后一步棋让亚父才是站到最后的胜利者。

两败俱伤

棋手的尊严让亚父就算是两败俱输也不可以让对手占到任何的胜利,或许两个一起输已经是他的底线了。

给了项羽那个锦囊,过后刘邦杀了项羽之后得到了那个锦囊,里面写着亚父已经和韩信,萧何还有张良达成了协议,他们都会背叛刘邦过后投靠项羽,而事成之后大家一起共享天下,也已经这个锦囊,让刘邦在时候动起了对他们三个的杀机。

要的结局

整部故事是用回忆录的方式来呈现,

到了最后的时候,张良扮作御医来见已经要病逝的刘邦,那时的刘邦已经身为了九五之尊,但是却牺牲掉了所有原来的手下。

张良那时问刘邦,这是你要的结局吗?

刘邦无奈的回道,当他决定了赴鸿门宴的那一刻,

算计

他就已经决定了不顾一切的去算度每一个人从而达到自己所想要的。那一刻他早已经失去了相信人的能力了。

看完了这部电影让我想到我们的人生是否其实也是无数的鸿门宴所形成的呢?

每一个人在自己的人生其实都是扮演着一个棋手,不断的在算度别人和猜测别人下步棋,同时也在不断的部署,希望可以得到最大的利益。

现实的生活里,不知道从几时开始就已经发现了我们的身边都充满着谎言,大家彼此都在为自己的福利而谋利。但是谁将会是最后的胜利者呢?

我相信没有到最后一步都没有会知道,就好象张良不知道原来亚父在最后还有最后的一步棋在等待着自己一样的。

在这戏里还有一个角色是我蛮喜欢的,他就是韩信。

项羽本身就是军事奇才和武术高手,所以对于韩信他并不怎么看重,但是刘邦就很需要这类型的天才。

项羽的小肚量让他选择了投靠刘邦。

多多益善

我韩信用兵,多多益善。

多么有气势和把握的自信,在八路诸侯答应刘邦要援助他的时候,韩信就问刘邦说,你平时可以调度多少兵力,刘邦回说10万八万。

韩信反讥说那么有八路诸侯的援助也是没用。刘邦就问回韩信,那么你呢?

韩信只是丢下一句话,我韩信用兵,多多益善。

其实每个人都应该拥有像韩信一样的自信力,这样才能对自己有更好的理解从而知道自己在什么方面是最好的,过后才向哪方面去发展。

戏如人生,棋如人生,

步步为营,却输在一子只差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